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

成功需「母幹」,港男無錢買樓逼母付首期?

成功需「父母幹」?

子女買樓,父母幫手是理所當然?

近日就有一名網民在討論區發文,分享其親友兒子打算買樓,卻因欠缺首期,該兒子竟要求自己母親支付100萬元作首期。

文中提及該兒子是名牌大學畢業,又是在地盤任職高層,有能力買30多萬元的私家車,何以仍要成為「啃老族」?




原文轉發:

發文者指出,其親友兒子「A」今年32歲,大學畢業後做地盤,有一輛30多萬元的私家車,現與父母同住3房單位。他近來打算買樓,想婚後能享受二人世界,就要母親給他100萬元作首期,因母親只有80萬元「老本」,就向發文者母親多借20萬元,但被發文者母親拒絕。

其後發文者母親特意與「A」單獨聊天,希望他放棄要靠父母的想法,並把錢還給父母。不過「A」卻另找朋友一起說服發文者的母親,指該朋友也是靠自己母親支付180萬元首期加裝修費,而該友人更面不紅地指父母更加會幫忙月供5000元,批評發文者母親不明白事理,更反駁指與其將錢放銀行等將來貶值,不如用來買樓令資產總值增加。

發文者慨嘆「A」是名牌大學畢業生,又相信他是在地盤任職高層,有能力買車,又透露「A」在讀大學時已用了父母一大筆積蓄,到現在還要逼迫父母付錢買樓。大批網民都對文中「A」和其友人口誅筆伐,狠批他們為「啃老族」和「廢青」。也有網民表示現今樓價高企,父母出錢幫子女也無可厚非,但子女不能當成理所當然,同時也要為父母日後養老作打算。

後記:

問題不在於事情的本身,而在於「A先生」的心態及態度。筆者認同今時今日香港樓價飈升,「上車」日漸困難,有些「廿四孝」父母為子女提供部份首期實屬無可厚非(抑或無可奈何?)。但文中的「A先生」已經過了「而立」之年,在名牌大學畢業而又在地盤任職高層,更有「閒置資金」購買一輛30多萬元的汽車,想必每月收入不錯。先撇開母親的80萬元不說,為何連20萬元的部份首期也付出不了?

這明顯是理財不善所致。第一,需知道養車在香港也是奢侈的玩意,買入汽車後仍要定時付出保養、汽油、保險、牌照等「營運費用」,每月動輒花費數千元。而香港交通發達,有時駕車反而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慢,真的有必要擁有一輛私家車隨時候命嗎?既然「A先生」沒有20萬的話,何不考慮把私家車賣掉?跟據「富爸爸」清崎所說,私家車不是「資產」而是「負債」:是每個月從戶口中拿走現金流的東西。而車是會隨時間及里數增長而貶值的物件,所以不應被看待為「資產」。假設「A先生」今天能忍痛賣掉車輛的話,得到的可能不只車價,更可「每月多儲3000元」而有望脫離「啃老族」了。

第二,「A先生」的友人父母隨了幫忙「友人」付首期外,更加會幫忙月供5000元。這亦顯示「友人」父母的財商較低。最基本的理財觀念為「量力而為」、「量入為出」,文中表示「友人」根本沒能力付擔每月供樓費用,而為人父母的應該否決及指正當中問題,而不是幫忙供款。這樣反會由愛變害,導致子女過份的依賴而不能自立。

第三,筆者認同「現金非王」,與其將錢放銀行,貶值風險大之餘更會損失機會成本,倒不如投資保值。但投資是否必賺?電視廣告有云:「基金價格可升亦可跌」。任何投資活動都有虧蝕的風險,樓價可升亦可跌。投資前,「A先生」及「友人」有否詢問,現在是否入市的良機?入市後真的是穩賺不賠的嗎?另外,文中沒有提及「A先生」有沒有兄弟姊妹,而「A先生」現與父母同住3房單位,筆者估計「A先生」父母的家應有足夠空間容納多一個媳婦,何不考慮婚後與父母同住,可節省金錢作他日入市或投資之用。

成功離不開不二法門:努力工作、增加財商。老實說,成功始終需「苦」幹。

共勉之。

Enjoy INVEST Enjoy LIFE



4 則留言:

  1. 他日經濟轉差時,首當其衝的應該就會係這些理財和樓不善的家庭。

    無他的,物競天擇;對錢不善的人,財亦都不會在他們身邊逗留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事實上有好多父母唔食唔著都會慳慳埋埋比仔女,為什麼子女覺得父母應該幫自己比首期?覺得父母有責任幫自己供樓?

    好多時候,「父母」會比仔女錯覺,自己儲埋好多,我唔駛你養都得,久而久之,仔女就覺得唔需要照顧父母。

    子女一心啃老,「父母」其實都有一定責任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同意翠絲觀點。香港人俗語:「無仇不成父子」,但中國人過份溺愛子女造成子女過於依賴父母。當然,文中A先生的父母需要負上部份責任。但小弟相信今時今日高樓價的現象亦為「幫凶」。有趣的是,因為澳洲的樓價都飛昇不少,部份澳洲「鬼佬」都開始幫子女付首期上車,奇哉奇哉!

      刪除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