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

當富人都需要財策的時候...

一般大眾認為窮人才要理財,而富人身家一世也用不完,何來理財需要?

然而事實並非如此,正如筆者之前分享過的故事:<曾經擁有>裡指出,高收入並不立刻等同「財務自由」。至於今集故事的主人翁,家庭月入逾15萬,夫婦二人均為管理層而且坐擁家財千萬,卻仍然希望達成「10年內財務自由」的心願。




最近看到 iMoney分享以下的故事:

主角阿南和太太均在公司身居要職,家庭月入逾15萬元。阿南現時有約1,140萬元投資和存款,兩口子這十年來全靠炒賣物業增加資產,買賣過近20個單位,高峰期同時擁有4個物業。惟最近阿南要調職海外,自住單位外其他物業已經沽出,現在正考慮增加股票、債券等投資,平衡資產組合,期望未來提供每月7萬元現金流,盡早達成財務自由的目標。

筆者普遍認同文中財務策劃師的觀察,並認為阿南夫婦要達到「財務自由」並非困難:

一)矯正錯誤投資心態

兩夫婦的致富心得及概念是「低買高賣」,全因他們的財富增長是全靠密密買賣物業。而阿南坦言對投資股票及基金無信心,原因也是因為本著和炒樓一樣總是想摸底買、摸頂出,但最終卻回報又不似預期,也令他對股票和基金失去信心。

事實上,頻繁的買入賣出(無論股票或樓房都一樣)除了會因為交易費用(印花稅、經紀佣金,賣樓更可能牽涉特別印花稅:DSD、SSD)而蠶食回報之外,同時亦可能時機把握不好,反過頭來做錯決定,增加虧損風險。

其實回顧過去的投資心路歷程,連阿南自己都坦言假如早年買入兩、三個單位持貨至今,同樣能累積到現時財富。所以財務策劃師提醒二人要矯正錯誤的心態:不論是股票、基金、物業,不應時常想着低買高賣。

二)從小開始,培養慢慢收割的耐性

財務策劃師了解阿南夫婦的投資心態後,提醒他投資是為達至理財目標,基本要求是「時間」及「耐性」,目的為追求穩健回報,而非本著「低買高賣」的心態。其實投資是一個長線的計劃,長期每年達到 10% 的穩定複利回報,比起第一年達到 30% 、第二年虧損 10%的更好。(不信?簡單按按計數機: 1.1*1.1 = ? 1.3*0.9 = ?)

每月7萬元現金流,如果以年回報率 5% 來計算,所需本金為1,680萬元。相比兩夫婦現有1,140萬資產,需額外增加/增值約 50%,看似很高門檻,但實際上並非天方夜譚。第一,以阿南夫婦的月收入15萬來計算,只要控制日常洗費得宜,假設每月可以儲蓄一半約75,000元,光儲蓄約需 6 年時間就可以儲存到額外所需的540萬。第二,如只以現有本金作投資,再以攤分十年時間來計算的話,其實每年只需複利回報約 4%就能夠於10年時間達到目標。

若阿南夫婦今天把本金,找幾家過去 10年派息穩定、財務穩健的公司作投資,比方說以今天內銀股的股息回報水平一般達到接近 6%,相信阿南夫婦投資後再以每年儲蓄、股息再投資,要十年內做到每月7萬元的被動收入並非很困難。

總括而言,你不理財,財不理你,窮人富人都一樣。共勉之。

Enjoy INVEST Enjoy LIFE



8 則留言:

  1. 咁呢野又點明左好多人對退休既普遍心態- 要有好多錢
    反而財務自由的正確心態是- 要有好多被動收入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Well,人人的退休目標都不同,無論資產/被動收入的水平都不一樣,而被動收入都是由資產所生。

      刪除
  2. 呢對夫婦係無計劃下撞著香港樓市持續大牛都算幾好彩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我諗 2003 - 現在的12年樓市大牛市,真係無人可以估得到。而這個大牛市又造就了很多「英雄」。

      刪除
  3. 資產一定要增值, 才可以生財,
    被動的收息並不難計算, 很多人都懂得計算

    但恆心及耐力, 是一大障礙......呵呵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投資總回報 (Total Return)由資產增值及收息兩條腿所組成。資產增值無人可以預計,反而收息比較穩定,而長時間則提供一個好的「斜坡」。

      刪除
  4. 你不理財,財不理你,搵多搵少都好,財商不同,結果不同。再多的現金,落到大花筒手上亦如過眼雲煙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沒錯,回想月入可以買一層樓的籠民的故事。量入為出與財務自由息息相關。

      刪除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